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文复习稿(10篇总结)

2023-10-08 18:41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文复习稿(10篇总结)

  作为一名辛勤工作的人民教师,经常要写出优秀的课评稿。评课是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其引起的变化进行评价。判断。课程评审稿中如何突出重点?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课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1课

  x x老师设计的这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通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游乐园场景,学生可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具有相同加数的计算,比较并发现计算的共同特征,在手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时使用加法公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公式及其含义,最终巩固练习。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支离破碎。各个主要环节的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我们能够整合各个主要环节,聚焦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不要老师带领学生一一解决每一个问题。例如,可以将情境图综合成情境图,并提出问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们肯定会说出其中一项娱乐活动,“每个小飞机上有3个人”和“有5个小飞机”。这时,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问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小飞机上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计算公式,其他问题可以直接给学生,“你能找到其他数学资料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此时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互相交谈或直接回答(交给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小组作业),学生应该能够模仿刚才的例子并提出其他问题并列出计算。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乘法的意义。不仅仅是加法计算简单地变成了乘法计算。需要升级为----来表达几次加法的和,可以使用乘法计算。 ,在这个环节,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多说,加深印象。例如,7×4 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使用 5×4?提出类似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在引导学生列出连续加法公式时,让学生观察和发现这些加法公式的特点,总结并得出这些是几个数字相加的和,然后再谈谈其他数字的和。添加了总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方程式,老师应该立即问:你觉得怎么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出乘法公式及其意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说说。最后,将乘法公式与这些加法公式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通过比较和观察了解乘法公式代表了多少个方程。加法比加法简单。只要学生能想到乘法公式,就不用再回到100节车厢的火车能运载多少人的悬念了。

  老师 因素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能够分析几个数字的加法,就不需要强调“5×3”中的5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最后,应该改进到当有多个数字时使用乘法。不需要结合加法计算。可以在具体的情况下体现出来。例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可容纳6人。总共可以容纳多少人?可以直接列出公式:3×6=18(帧)。老师

  x 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授课风格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听课时如果能走在学生中间,就会更加友善,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文2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通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游乐园场景,学生可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具有相同加数的计算,比较并发现计算的共同特征,在手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时使用加法公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公式及其意义,最终巩固练习。

  整个教学过程看似碎片化,但各个主要环节的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够整合各个主要环节,问题就可以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学生可以自己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老师带领学生一一解决每一个问题。例如,可以将情境图综合成情境图,并提出问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们肯定会说出其中一项娱乐活动,“每个小飞机上有3个人”和“有5个小飞机”。这时,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问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小飞机上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计算公式,其他问题可以直接给学生,“你能找到其他数学资料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此时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互相交谈或直接回答(给学生时不一定需要小组作业)学生应该能够模仿刚才的例子并提出其他问题并列出计算。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乘法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计算变成了乘法计算。需要升级为----来表达几次加法的和,可以用乘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讲述计算公式,加深印象。例如,7×4代表什么以及为什么使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在引导学生列出连续加法公式时,让学生观察和发现这些加法公式的特点,总结并得出这些是几个数字相加的和,然后再谈谈其他数字的和。添加了总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方程式,老师应该立即问:你觉得怎么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出乘法公式及其意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说说。最后,将乘法公式与这些加法公式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通过比较和观察了解乘法公式代表了多少个方程。加法比加法简单。只要学生能想到乘法公式,就不用再回到100节车厢的火车能运载多少人的悬念了。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数相加是同一个加数,如果有几个就相乘”。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乘法计算中的两个数不再区分。因素的前向和后向位置。只要学生能够分析几个数字的加法,就不需要强调“5×3”中的5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最后,应该改进到当有多个数字时使用乘法。不需要结合加法计算。可以在具体的情况下体现出来。例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可容纳6人。总共可以容纳多少人?可以直接列出公式:3×6=18(帧)。刘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特别好,字迹写得很好,而且字迹清晰,能够清楚地表达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授课风格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听课时如果能走在学生中间,就会更平易近人,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3课

  听完《乘法的初步认识》,我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达能力”谈谈一些收获

  1。利用有趣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从打造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抓住了学生松散的心。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活动,发现数学信息,初步了解同加数的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一起体验乘法的意义

  整节课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思想开阔。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公式的异同,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及时利用学生的演讲总结找出异同。加数之和可以相乘。他对如何读、写乘法进行了清晰的指导和示范,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练习丰富多彩,巩固了时间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法有设置学习工具、回答问题、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方法,不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全面巩固了学习积极性。乘法的意义。

  4。学生的复述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训练

  建议:

  1。当了解乘法的含义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乘法是加法的简单计算。例如,4+4+….+4 随着加数数量的增加,用加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就太麻烦了。我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于是乘法的出现就水到渠成。

  2。练习题可以适当扩展,比如用5+5+5+6

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乘法公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都比较缺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4课

  石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童趣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环节设计。本课的重点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导入阶段,老师展示操场场景图片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加法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后续教学提供平台。

  2。能够突出教授新知识的要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乘法的起源。教学时,史老师主要通过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一系列加法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加法和抽象的过程。乘法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当学生列出几个加法公式后,老师展示了4+4+4+4…+4=?你觉得所有这些数字加在一起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它凸显了矛盾和计算的不便,进而导致了乘法计算的可能性。这样,乘法的起源就清楚了。

  3。在练习中突破困难。

  石老师设计的练习非常典型,涵盖的方面也很多。它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的第四个问题。当他们在每一竖行协作写算式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做题积极。在学生的反馈中,老师还引导学生先思考它们是多少个数字,然后列出方程。在第六题的判断题中,当有不同的加数时,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不同的差异。加数不能通过乘法来计算,这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同学们能再解释一下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介绍乘法时。史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许多相同数字相加的公式,然后展示了几个公式,看看它们是多少个数字。最后,4+4+4+4...+4=?这导致可以编写的计算更短,从而引入乘法。我想,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公式后,我们就可以直接介绍如何用乘法来计算,然后说说它们是多少个数,可以写多少次。这样可以为后面的练习节省时间。

  2。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还不是很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太多体现。

  3。在语言中,要强调它是几个数的和,而不要只说它是几个数的和。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五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第一册的内容。在学生学会了百以内数字的加法和减法之后再教授。这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第一课,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 什么样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 3.如何用乘法表示。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杨老师的课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中善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连续加法的繁琐计算。展示 10 个六进行加法计算后,老师应该做什么?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介入乘法计算。学生经过比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乘法运算简单、速度快的优点。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识的由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课堂上,老师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他们提取出“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课结束时,老师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公式,然后展示5×4的乘法公式。老师在课堂练习中通常关注学生能否列出乘法方程,但杨老师却颠倒了练习,要求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习比重复机械地列出乘法方程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理解。

  3。老师们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老师的评价往往转瞬即逝,但林老师却非常注重她的评价语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掌握和利用课堂上产生的动态因素,对学生表达的不同意见进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学了10个6的乘法口诀后,老师问:黑板上有哪些口诀与其相似。学生答案:3+3+3+3+3。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简单明了:因为有很多相同的数字。这时,林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来:是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加数相同。 “加数相同”这句话不一定要出自学生之口,他们只需要理解即可。老师简单的点评不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逐渐变得更加精彩。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6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会了100以内数字的加法和减法之后教授的,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第一课,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本活动来开展教学。刘爽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而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并介绍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耍中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探索。

  2。教学中善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作为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课堂上,周老师让学生们经历了连续加法的繁琐计算。明白了过山车中的2+2+2+2+2意味着5个2的相加后,周老师问道,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方程式吗?根据老师的提问,学生们列出了标准清单,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介绍了乘法计算。学生经过比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乘法运算简单、速度快的优点。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识的由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和指导,强化新知识

  为了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并最终发展能力的目标,学生的思维必须多次重复并逐步应用。在实践方面,周老师也煞费苦心。通过“我知道如何连线”、“我知道如何选择”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也可以使用乘法正确计算和书写乘法。计算公式。这些巩固、多样、层次化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他们通过运动、玩耍、游戏来学习,让他们升华对新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认为以下两点值得讨论:

  1。从图片上看,没有返回图片。课堂一开始,刘爽老师就很好地利用了主题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此,提取出3个问题的答案。但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计算公式理解意思,基本没有再回图。事实上,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抽象计算远比理解图像困难。

  2、3×4、4×3的板书混淆了视觉。本节是表乘法的起始课程。虽然很多孩子已经知道乘法的计算,但有些孩子也能记住乘法表。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仍不清楚。课堂上,刘老师特意把3×4和4×3这两个计算写在了顶部和底部。然而,在解释这两个计算的含义时,出现了问题。学生们不知道哪个计算代表了四个 3。这意味着 3 个 4。我觉得我们在板书的时候可以避免在上下位置写这种计算,或者提取其他数据作为材料。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七课

  听完《乘法的初步认识》,我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达能力”谈谈一些收获

  1。利用有趣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从打造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抓住了学生松散的心。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活动,发现数学信息,初步了解同加数的概念。

  2。师生一起互动交流,体验乘法的意义

  整节课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思想开阔。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公式的异同,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及时利用学生的演讲总结找出异同。加数之和可以相乘。他对如何读、写乘法进行了清晰的指导和示范,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练习丰富多彩,巩固了时间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法有设置学习工具、回答问题、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方法,不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全面巩固了学习积极性。乘法的意义。

  4。学生的复述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训练

  建议:

  1。当了解乘法的含义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乘法是加法的简单计算。例如,4+4+….+4 随着加数数量的增加,用加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就太麻烦了。我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于是乘法的出现就水到渠成。

  2。练习题可以适当扩展,比如用5+5+5+6

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乘法公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都比较缺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八课

  本学期第七周,我校为二年级数学组安排了异类活动。作为一名讲师,我认为这五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说一下刘**老师的课。他从现实生活出发,询问同学们都去了哪里?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来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场景,让孩子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数学问题与数学息息相关学生的生活。将它们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强大的“支架”。

  耿老师**用“小组游戏”的方式介绍新课,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金芳妮老师温故知新。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观察教室的窗户,并指出教室后墙上有三扇窗户,每扇窗户上安装了6块玻璃。总共有多少块玻璃?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还锻炼了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觉得每一位老师的教学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非常成功。因为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落实了以下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计算可以用乘法来表示?第三,如何表达乘法以及如何写和读乘法方程。第四,有老师还对乘号的由来进行了简单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指正!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九课

  石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童趣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环节设计。本课的重点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导入阶段,老师展示操场场景图片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加法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后续教学提供平台。

  2。能够突出教授新知识的要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乘法的起源。教学时,石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一系列加法公式,从直观到抽象,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通过比较,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当学生列出几个加法公式后,老师展示了4+4+4+4…+4=?你觉得所有这些数字加在一起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它凸显了矛盾和计算的不便,进而导致了乘法计算的可能性。这样,乘法的起源就清楚了。

  3。在练习中突破困难。

  石老师设计的练习非常典型,涵盖的方面也很多。它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的第四个问题。当他们在每一竖行协作写算式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做题积极。在学生的反馈中,老师还引导学生先思考它们是多少个数字,然后列出方程。在第六题的判断题中,当有不同的加数时,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不同的差异。加数不能通过乘法来计算,这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同学们能再解释一下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中。史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许多相同数字相加的公式,然后展示了几个公式,看看它们是多少个数字。最后,4+4+4+4...+4=?这导致可以编写的计算更短,从而引入乘法。我想,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公式后,我们就可以直接介绍如何用乘法来计算,然后说说它们是多少个数,可以写多少次。这样可以为后面的练习节省时间。

  2。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还不是很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太多体现。

  3。在语言中,要强调它是几个数的和,而不要只说它是几个数的和。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第10课

  于老师的课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来介绍乘法,体验同一个加数的特殊加法算法。这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这种新的计算形式被合理地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具体运算上,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加法公式中选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公式(分类链接)。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可视化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量,将加数相同的加法公式改写成一个新的公式——乘法公式。从一般加法公式(包括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公式)中提取特殊加法公式,然后将此类加法公式转换为乘法公式。步骤清晰,层次清晰,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下面的核心内容基本上都是为这个“重写”服务的。包括了解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以及巩固“重写”的过程。当学生学习刚学过的乘法时,通常很容易将其含义与加法混淆。例如,课堂上出现了答案4×4=8。这是对乘法意义缺乏理解。巩固和练习可以巧妙地“重写”,但对于一些对意义仍有疑问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和巩固。于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但缺乏具体的练习。

  数学计算方法是一种非常通用、可以推广的方法。既然是方法,那么就可以通用。乘法的出现直接包含了所有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意味着所有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来表达。于老师尝试使用与乘法计算一样多的加法计算形式,并将其改写为乘法计算。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遗憾的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重写的最后一部分作品,由于时间问题而草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