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三十年变迁

2023-10-09 08:33

自古以来,婚姻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个体的择偶观念反映了其自身的背景、社会价值体系、风俗习惯等,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一个简单的开始

文革期间,没有征婚广告这种东西。虽然有说法说高价女孩择偶有“五要素”:演员相貌、百元工资、专业海员、党员身份、体能运动员,但从主流角度来看,人们在那个时代,都比较简单。

1981年,中国出现第一则个人征婚广告:“追求者丁乃钧,男,未婚,40岁,身高1.7米,曾被误划为右派,现已被纠正,现为四川江津区师范学院数学教师,月薪43.5元。”该广告附有一张求婚者的照片。信息真实,态度真诚。尤其是在外表、收入等方面,都是实事求是,不夸张也不淡化,不强调也不回避。这则最早的征婚广告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对结婚对象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明码标价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切都在迅速变化。到了1980年代末,尽管刚刚开始走向物质主义,32岁的女性的征婚广告上已经写着:“我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良好的教育,温柔而安静。我正在寻找一个具有相似品质的男人。”条件是诚实进取的男人,国内外都有。”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求婚者对海外男人表现出的兴趣。

就像早期的政治版图一样,文学爱好和海外关系扭转了他们之前的厄运,成为了精英的象征。 20年前的求婚者总是会说自己“热爱文学”、“热爱音乐”,以显示自己的优雅。

20世纪90年代,征婚广告中,身高、相貌、经济基础、学历等外在条件突然成为结婚的首选。来看看:

“某男,35岁,身体健康,身高1.75米,美国硕士,现在纽约工作,年薪10万,我们正在寻找国内小姐,能歌善舞,长相帅气,本科以上学历,愿意在美国生活。”

“某女,21岁,身高1.59米,未婚,大专毕业,国有部门管理干部,美丽,聪明,气质好。寻找海外男友,年龄21-30岁,身高1.70米以上,身体健康,相貌端正,经济实力雄厚。 ”

此时,人们已经撕掉了情感的“感觉”面纱,不再羞于“明码标价”。物质条件一下子成为了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放纵的姿态

进入21世纪,一切都变了,征婚广告也不例外。本来,女性在求婚时更注重性格,还有出身、气质、外貌等。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对结婚对象的要求简化为“成功人士”,而成功当然意味着获得富有的。而不是成为人才。如果再有人写“热爱文学”,脑子肯定有问题。

今天,物质主义依然高涨,但同时,在情感上也存在着一种尝试或沉迷。来看看:

“吸引了所有人。女,36岁,身体健康,无子女,有钱,无法长久幸福,感情空虚,想找一个健康、懂事的男人约会,体验浪漫的感觉。”

“一位45岁的温柔女人,她的前夫是一个富商,她有外遇并离婚了。虽然她得到了经济补偿,但她精神不平衡,情绪低落,无法发泄情绪。她正在寻找一个身体健康、懂女性想法的朋友。给她安慰,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

虽然这些充满暗示、幻想、暧昧的征婚广告大多是“骗子公司”试图诈骗那些想占便宜却不想打架的男人。很大程度来​​说,求婚是假的,钱财诈骗是真的,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现在的社会心理。

来自80年代不谈物质、不谈感情的谨慎态度; 20世纪90年代先讲物质,后讲情感的世俗态度;到21世纪的放纵享受物质和玩弄情感的态度。征婚广告的变化如此之大,令人震惊。

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进步,那就是人们有勇气脱掉伪装,展现真实的自己。

(摘自《时文博览》)